【薛玲芳李新名师工作室】破解“做数学”密码 搭建结构化学习桥梁——薛玲芳李新名师工作室送教安徽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
浏览数量:24
作者:南京市金陵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9-19
来源:本站
秋风送爽迎诗意,教研联动启新思。为积极响应《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宁马教育一体化”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名校与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2025年9月19日上午,由南京市金陵小学、薛玲芳李新名师工作室携手和县教育局教研室主办,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承办的“纵横联动・综合实践:构建做数学的结构化学习场域”宁和联合教研活动,在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南京、马鞍山两地小学数学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探索“综合与实践”领域的结构化教学新范式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

活动伊始,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顾伦云校长致辞欢迎参会教师并明确教研方向,为活动精彩开篇。

第一节课,来自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的方阳春老师与五1班学生共同呈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方老师以“割补转化”思想为核心,通过实物演示、小组拼摆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推导面积公式。课堂中师生互动热烈,学生在探索中理解知识本质、掌握技能方法,充分践行“做中学”教学理念,赢得在场教师的一致认可。

第二节课,颜悦老师以《“度”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和四4班的学生共同开启一场知识与文化兼具的数学探索之旅。她创新设计“明线+暗线”双线教学结构:明线以“时间轴”为脉络,从远古“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身体度量,到秦朝“累黍成尺”的标准统一,再到近代《米制公约》的现代度量体系,清晰呈现长度单位的演变历程;暗线依托三次递进式测量实践——从“布手尺”测量的局限认知,到分组制作“黍米尺”体会统一标准的意义,再到现代标准尺的精准测量,让学生亲历“从多元到统一、从粗略到精细”的计量发展逻辑。整堂课既让学生理解度量本质、发展量感,更在感受中华两千多年计量史中厚植文化自信,凸显数学与历史、生活的深度联结。





涵楚老师带来《探索土圭之法》课例汇报,以古代天文仪器“土圭”为载体,将传统历法智慧转化为沉浸式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拟圭表测影实验,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测量记录不同“节气”的影长数据,在“猜想—验证—推理”的过程中,发现二分二至的影长规律,并用“(冬至影长+夏至影长)÷2”公式计算春分秋分影长,直观理解节气划分的数学逻辑。该课例让学生在测量换算中触摸古代科技,在文化浸润中厚植自信,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提供了跨域融合的鲜活范例。



孟佳燕老师分享《体育中的数学》课例,以巴黎奥运会跳水视频导入,设计“跳水知识我了解”“我当跳水解说员”“计分规则我解析”“我当跳水小裁判”四个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动作代码、难度系数、计分规则,体会数学在体育赛事中的应用,启发探索更多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


南京市金陵小学特级教师薛玲芳作《纵横联动·综合实践:构建做数学的结构化学习场域》专题讲座。她以前沿教育理论为支撑,结合工作室多年教学实践案例,深入剖析综合实践与结构化教学的核心逻辑:既强调知识体系的“纵向递进”,如从概念理解到规律探究的进阶,又注重学科与生活、跨学科内容的“横向联动”,如数学与历史、科学的融合,打破传统教学边界。讲座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性,为教师搭建“做数学”教学的清晰框架,引发对结构化学习场域构建的深度思考。


活动尾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教研室陶福菊老师作总结提炼,她深刻阐释了联合教研的意义,明确以“做数学”为抓手、搭建结构化学习场域的核心目标,并指出本次活动的教学亮点与可借鉴经验,为后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深化与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

此次宁和联合教研是“宁马教育一体化”合作机制的深度实践。通过两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联动,不仅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更在“做数学”结构化教学探索中迈出坚实步伐。未来,两地教育力量将持续携手,以多元教研形式推动资源共享、智慧共生,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审一校:徐磊、颜悦、涵楚、孟佳燕
二审二校:颜悦
三审三校:薛玲芳
发布: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