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抱树·先锋行】(团队特色)争做新时代大先生 ——南京市金陵小学和园校区第二党支部学习于漪教师心得分享
浏览数量:128
作者:南京市金陵小学
发布时间: 2022-10-27
来源:本站
于漪,人民教育家。长期躬耕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从教70年,开设了近2000节公开课、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3年前,她获得 “人民教育家”这一共和国首次颁发的国家荣誉称号。她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的教师最高荣誉,但她却总说自己“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都在学做教师。”
2022年10月26日,******南京市和园校区第二支部每一位同志都收看了《面对面》栏目推出的《共和国功勋人物》于漪专访视频。
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热爱。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一辈子扎根教坛;她对这个职业有着高远的期望,一辈子学习做合格的教师。勤奋学习,不断反思,是于漪作为教师的行动姿态。
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坚持。1958年,29岁的于漪被调入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先教历史,后因工作需要改教语文。那时的于漪连汉语拼音bpmf都不认识,也没有学习过语法。面对巨大的挑战,她没有放弃。而是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驱动力。每晚9:00之前备课、改作文。9:00之后自习修至深夜,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责任。教师,是太阳地下永恒的事业,执着追求的就是学生今日的健康成长、明日的长足发展,引领每个孩子成为具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大于天,基础教育就是要将根扎得正、扎得深,未成年人才能健康全面的发展。根子不正、不牢,地动山摇。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在视频里,我们看到了赏识。读准每个音调,拨动每个学生的心弦。教育是触及灵魂的事业。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打动学生。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力,因势利导,不会因为学生独特的个人风格而批评责骂学生,而是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赏识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真爱每一个学生。
【优秀心得】
彭峰——《学于漪精神 做四有教师》
93岁的于漪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观看整个视频的过程,心中不断涌现对于老师的崇敬之情。崇敬来自于她高度的育人使命和信念追求。于老师说,她的信念就是要做一个好老师,切不可误人子弟。她说,小时候教错的一个字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做一个好老师是于老的梦想,出发点和底线是无论如何不能耽误孩子的青春,这是高度的职业使命和责任担当。
立足当下,祖国的强大离不开教育的耿勇向前,祖国的未来是孩子,孩子的培养靠教师。于老师的话将一直鞭策我:“大先生,是大爱,责任大如天。”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加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铭记教师誓言,为党和国家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文杰——《一切为了孩子》
于老师认为做老师本身,主要就是为别人来建立平台,因为老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老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让他成长那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事情。学习于老师的事迹,我深切感受到她一心为学生,一心为教学的热情。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学习这种精神,怀着感恩之心,为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颜孝茹——《用心启“萌”,学习榜样践行“四有”好教师》
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要目标的精神。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作为一名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三心为核心:"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神圣事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是我对一名优秀教师的理解,努力学做像于老师那样的人民教师,是我对自己的基本定位。
徐梅——《做一名智慧的点灯人》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当学习于漪老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你把学生培养出来,这就是你追求的生命价值,我们就是要有这种胸怀,所以我说老师不仅是技能技巧,确实要有宽广的胸怀。是大爱,所以我说责任大如天。”这是对教育最强有力的灵魂诠释。和于漪先生成长的时代相比,我们当今的新时代更和平、更富强。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解教育之大爱,用行动来承担教育使命,争做新时代的大先生!
撰稿:华凌怡 审稿:李鑫鑫